Sunday, July 3, 2011

玉楼金阙:阳光照入马友乃德置地●陈金阙

2011/06/21 6:17:16 PM
●陈金阙
常常听说世界一直在变,唯一不变的就是“转变”。上星期出席马友乃德置地(UEMLand)股东大会,就让我有这种感触。

马友乃德置地今年是第三届股东大会,股友们可能以为这是一间新公司,可是我对它的记忆,是从十多年前玲珑(Renong)开始。

八面玲珑受挫,到03年转名成马友乃德世界(UEM World),全球化也不大成功,才决定脚踏实地,在08年重组成马友乃德置地。

这之后虽不是说飞黄腾达,但3年来可解为渐入佳境,股票由上市价50仙至今2.70令吉,短短3年增值超过500%,足以傲视许多国内上市的产业股。

但回溯马友乃德世界上市参考价1.60令吉,乃至马友乃德世界末期的4换5马友乃德置地,还有更早期的4玲珑股换1马友乃德世界;而印象中玲珑价钱是自3.20令吉垮至除牌。

所以,把这不光采的过去计算在内,这500%涨幅只便宜了新投资者,买了死守不放的似乎还没回本(见表1)。

马友乃德置地去年的最大转变,就是出手收购阳光集团(Sunrise),至今已宣告完成,阳光集团已100%划入它的版图,阳光集团的掌舵人拿督童贵旺,也正式成为马友乃德置地的大股东之一,担任马友乃德置地的董事,为公司尽一份力量。

熟悉我的读者不会对阳光集团感到陌生。

犹记得去年我对该公司跨出海外的消息感到很兴奋,深深觉得公司启动了迈向另一个高峰的序幕时,突然间就被更具慧眼的马友乃德置地私有化,当时的确感到有点失落。

背景价值观不同

投资马友乃德置地和阳光集团,可是两回事,因为两间公司的文化背景以及价值观是完全不同的。

马友乃德置地由国库控股(Khazanah)控制70%,是典型的官联公司(GLC);阳光集团可是私人企业界的佼佼者。而在价值观方面,可从下面列表参考其迥异之处:(参考表二)

因此,要把投资在阳光集团的本钱注入马友乃德置地,对一个价值投资者而言,可不是那么容易。

曾在大会中询问拿督童,何以会有如此大的转变?

拿督童的回答,可圈可点。最让我感到认同的是,是他觉得在不同的时空,做不同的事。

或许马友乃德置地拥有更大的格局,也许以他更大的舞台,让他觉得心动。或许他真能创造神奇,成功改变这官联公司的价值观。

人生有多少个十年,又有多少个机会是不把握则一闪而逝的。

他在阳光集团集团谢幕之前,成功把其价值释放出来,算是对得起股东。之后,他投身这间更大的公司,希望他能得偿所愿,发挥所长。

下期,我们继续探讨阳光照入马友乃德置地的亮度。

玉楼金阙:被忽视的基层●陈金阙

2011/06/07 5:26:18 PM
●陈金阙 专业财务规划师
一座高楼大厦完成之后,参观者无不惊叹于设计家的无限幻想,建筑家的鬼斧神工,而让大楼稳站在这世界上的基层,只是默默的承受着钢骨水泥的压力,无言的奉献。

同样的,一幕成功的演出、一举成功的革命、任何一件成功的计划,背后肯定有许许多多的小人物在默默耕耘,无声付出,而群众的眼光,往往聚焦在那演出的明星、革命的英雄、计划的倡议人。

默默承受剥削

大部份的小人物,不会奢望自己会有发光的那一刻,甚至有时反倒会受到剥削,也只有默默承受。

我今天不是要赞扬这些小人物,而是要针对一些小小的企业误差,来体现他们的无奈和无知,以及接受不公平待遇的器量。

笔者先给大家玩一个数学题,看大家如何解答。

首先,百乐园(Paramount)要派红股,奖励不离不弃的股东,接着又要将股票一拆为二,加强流通量。

两件都是好事,建议下来,小股东怎么可能拒绝?问题是:

1)要先将5送2红股进行,然后才将股票分拆;还是先将股票分拆,再派5送2红股?

2)5送2的比例,是不是最好?

读者想了想,应该是认为没甚么不同吧。

其实,实行上述建议孰先孰后,结果大有不同。

笔者认为,股票分拆,是票数没有小数点(即整数)的增加,无论如何要先进行。如果先派红股,小股东的股票会因本末倒置而失去一些零头,个人损失属小,千百个小股东的损失加起来则算大了。

且让我举例说明。(参阅附表)

由列表可见,股东如有2股而已,先5送2为2.8股,整合为2股,再1拆2则成4股;而如先1拆2为4股,再5送2为5.6股,整合为5股。受益数额其实稍有不同。

换句话说,公司采用(A)方法的话,小股东吃了暗亏而不自知。

再延申下去,公司这5送2的分红法,制造了大批散股,有违交易所减少残余单位(少于100股)的意愿。

往往到股东特大时,一切需要的批准单位已批准,小股东不能对这项议案做出修改的建议,只能在程序上全盘接受或拒绝。

这时,小股东的看法已被抛弃一边,摆在眼前的就是你必须同意,否则一切免谈。

当然,大股东可以说小股东大可到增持到500股,就没这个问题,唉,谁不知道你妈妈是女人?

个人觉得,公司应该,而且有能力建议2送1红股,一举解决上述两个问题,见建议(C)。

不会最后煞车

当然,董事局肯定不会在最后一分钟煞车,也自有他们的解释,而上述建议已获得股东特大通过,现在提问为时已晚。

聪明的投资顾问、银行家,你们在按计算机的时候,不可能算不懂在下提到的数学题,知之而不为之,你们在考虑如何讨好付你咨询费的金主时,会为忽略小股东的小小利益而惭愧吗?

你们的责任重大,唯有你们,才有机会对公司董事或大股东进柬一句逆耳忠言,不让公司一时疏忽,轻轻一笔抹杀小股东的血汗。

分享锦集:养成投资成功的习惯●冷眼

2011/07/01 5:44:30 PM
●冷眼

影响一个人成功或失败的因素很多,其中之一就是他的习惯。

习惯是一个人重复做同一个动作所形成的,做得多了,就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他的身心的一部份,所谓习惯成自然是也。

养成习惯之后,当他处在同一个环境中时,他的潜意识就会指示他做同样的动作,他在不假思索的情况下去做,做得多了,就变成上瘾,一旦上瘾,就很难改掉,故习惯可改,上瘾难戒。

从“瘾”字的部首为“疒”,可以看出“瘾”是一种病态,除非有巨大的决心,瘾将陪一个人走完他痛苦的一生。

习惯有好坏之分,好的习惯使你一生受惠,坏的习惯戕害你一生。就以股票投资来说,如果你养成坏的投资习惯,而这习惯又慢慢的发展成“瘾”,那么你就不可能投资成功,最好的选择是退出股市。

天堂地狱一念间

正如我所说的,习惯未到上瘾的地步,是有可救之药的。如果你想在股市成功,请你现在就下决心,改掉使你失败的投资习惯。

改掉习惯的最好方法,就是以好的习惯代替坏的习惯。

因为在驱除坏习惯之后所留下的真空,如果没有新的东西填满它的话,坏习惯会故态复萌,重新抬头,那时要再扑灭它,就要有更大的决心,成功的机会就降低了。

所以,改掉坏习惯和培养好习惯,必须同步就行,才能奏效,使你的投资走上成功大道。

首先你一定要检讨你自己,你在股市一、二十年,竟然一无所获,以至搞到焦头烂额,足以证明你现在所用的方法是错误的,如果经过一、二十年都还赚不到钱,除非你改弦易辙,你不可能在股市赚钱,那是肯定的。

股市本身是中性的,如果你态度正确,股市将是一座金矿,如果你态度错误,股市将是你的坟墓。是走向天堂还是地狱,只是一念之间而已。

改掉坏习惯,从养成好习惯开始。

习惯1 买卖不应频仍

第一个导致大多数股票投资者失败的坏习惯,就是买卖过于频仍。

大部份人都有一种错误的想法,以为买卖越多,动作越快,赚钱就越多,殊不知适得其反。在股市中越活跃的人,越难赚钱,在股市中被烧伤手的都是那些抢进杀出的投机客。

股市中的“过动儿”,都是玩短线的投机客,短线投机必须有预测股市动向的能力,才有可能获利,而要预测短期股市的动向,几乎是不可能的事。

是的,预测偶尔会准确,但长期来说,失败的巴仙率肯定远远的超过成功率,如果你在股市中进出一、二十年,仍无法藉此累积财富,就证明此路不通,这是一条死胡同,越早离开对你越有利。

动作越少越好

有些人在股市中,动作频仍,养成了天天抢进杀出的习惯,到达了“成瘾”的地步,不买不卖,周身不自在。

尤其是在活跃的牛市中目睹“赌友”呼卢喝雉,他难耐寂寞,贪念顿起,就不知不觉加入战围,殊不知这是一条不归路,陷他自己和他的家人于万劫不复之地,实在可怜。

你如果想在股市赚钱,当务之急,就是马上减少交易的次数。

记住,动作越少越好,在股市累积财富的,都是不活跃的投资者。

马上戒掉短线投机的恶习,转而养成长期投资的好习惯,痛下决心,现在就改,不要等到明天,如果你找藉口,原谅自己,你将永远改不了。

习惯2 控制自己的情绪

第二个导致投资失败的坏习惯,就是不能控制你的情绪。

大部份失败者都是因为压制不了买进卖出的冲动。

他们的行动,是由情绪控制。

在熊市中,股价跌到离谱的低点,当股票价值被严重低估时,本来是最好的买进机会,但他们的心,被恐惧所笼罩,使他不敢买进,使买进良机,与他擦身而过。

在牛市中,股价已登峰造极,股票价值已被严重高估,原本是最好的卖出时机,但他抑制不了贪婪的驱使,反而高价买进,使他成为“高买”的牺牲品。

不轻信消息

股票就是公司的股份,买股份就是与人合股做生意,参股之前必须慎重考虑,才作出决定。

如果你在牛气冲天,或在一知半解的人的推荐下,或是受到谣言的驱使,未作深入的考量,就贸贸然投入巨资,你不大可能成功。

无论消息多么好,你都不可冲动,把动作放慢一些,最好是走到股票行外面,吸一口新鲜空气,使你的情绪平静下来,使你的头脑清醒过来。

你也许会突然发现,那个“消息”其实是一个陷阱,太好的消息,通常都不是好消息,不可轻信。

你有买进的冲动,是因为你怕失去机会,其实,那是过虑,你的投资经验丰富后,你会发现,你所买进的为你赚取庞大盈利的,都是经过深入思考之后才买进的好股,很少是在仓促间买进的“明星股”。

请不用担心失去机会,因为只要股市存在,机会就存在,没有买到一只股票,焉知不是塞翁失马?

所以,不要急,慢慢选,细细挑,上市公司1000家,你一定可以买到你心仪的好股。

习惯3 只信事实 不信意见

第三个习惯是只相信“事实”,不相信“意见”。

“事实”是以确实的资料作后盾,“意见”往往是一种猜测。

这是一只好股,因为它有长久的盈利纪录,有合理的股息,稳健的财政情况,可靠的掌舵人等等,这些都是年报中白纸黑字印出来的,并不是猜测,根据“事实”作出决定,可以减低风险,提高成功率。

如果有人说这是一只“好股”,但没办法提出事实来证明,这是“意见”,意见往往是免费的,可能是好的,但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含有毒素的、信不得。

巴菲特说:“你的决定是正确的,因为你是根据事实作出的。”

大马股市有400万股民,每一个人意见不同,所以有400万种意见,但大马有1000家上市公司,每家上市公司只有一套事实和数据。

一家公司绝对不能有两种事实和数据,否则,可能会面对除牌的惩罚,故事实和数据可靠,意见不可靠,投资所涉及的款额动辄以万令吉计,怎可根据不可靠的意见作出投资决定呢?

你不觉得很荒谬吗?很幼稚吗?

习惯4 靠人不如靠己

第四个习惯是靠自己,不靠别人。

大部份投资者都有一个弱点,就是总喜欢问别人股市会起吗?会跌吗?什么股值得买?什么时候该卖等等。

自己不动脑筋,以别人的意见为依归,殊不知那个“别人”也并不比他高明,结果是问道于盲。

自己动手做功课吧,那才是长久之计,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不要向别人讨鱼吃,自己学习捕鱼,那才是治本之道。

全球有70亿人口,就有70亿张不同的面孔,你绝对无法在这个世界上找到一模一样的两张脸孔。

同样的,400万大马股民,每个人的年龄、性格、想法、教养、价值观、人生观、态度,甚至嗜好,都完全不同,所以,你应该确立一套适合你应用,为你带来绩效的投资法。

如果此法长期为你赚到钱,就表示你找到了你的秘诀,坚持下去,不要三心两意,不要舍弃你的强点而采用别人的弱点。

钱是要你自己去赚的,别人没有替你赚钱的义务。

你亏了本,你有切肤之痛,别人却毫无感觉,他为什么要花精神为你筹划赚钱呢?

路要你自己去走,别人不能代你走,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要别人“多朗”你,对你的智力是一种侮辱。

投资交流站:净有形资产 股东基金的差别

2011/06/13 3:17:23 PM



小弟乃贵报忠诚读者,在股市只是初哥,现有一些投资问题要请教:

(一)在公司财报上,常看到Net Tangible Assets和Shareholding Fund,请问这两者有何差别?

(二)评估公司时,常以股东回酬来衡量,是否指ROE?定义是什么?

■读者郑桐 上



(一)Net Tangible Assets指的是净有形资产,或大部份人称之为NTA。

指的是有关公司有形态的资产,包括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如房屋、建筑、厂房、机械、资金、资源、产品等等。

无形态的资产,例如商誉和商标等并没列入其中。

要计算净有形资产,必须从总资产减去无形资产。

要是从股东基金算起的话,则必须用股东基金减去负债及无形资产。

每股净有形资产指的是净有形资产的总值,再除以有关公司的股票数额:净有形资产总值 / 公司股票数额

例如一家公司有2000万令吉有形资产,股票总数是4000万股,每股净有形资产便是50仙。

20,000,000令吉 / 40,000,000股 = 0.50令吉

股东基金则是就是从公司的总资产中,扣除总债务得出的资产价值,若公司清盘,股东基金就是股东可取回的总额,并以每股计算。

(二)股东回酬可视为投资回酬,也就是Return of Equity(ROE)。

这主要是用以衡量和检测管理层表现的指标,展示出管理层可从资本中带来盈利的能力,也反映了股东基金的净收入比率。

股东回酬是以净利,除以股东基金,计算出股东投资的收益率百分比。

股东回酬率

= 净利 / 股东基金 X 100%。

简单来说,这其实意味着,你每投资1令吉能得到多少比率的利润。

假如一家公司赚1500万令吉净利,股东基金是1亿令吉;这家公司的股东回酬率便是15%。

15,000,000 /100,000,000 X 100% = 15%

也就是说,你每投资1令吉,就有15仙的利润。

Friday, June 24, 2011

杯柄形态

杯柄形是一种持续上升的形态,它跟随上通道的突围而形成一段整理的时间。
杯柄形态可分为两部份:杯及杯柄。当某时段价格上涨,一个杯形随之而形成,
它的外观好像一个碗或者圆底,亦像是一个呈U字的形态。因为与V形相比,U形比较平坦,
故此杯形可以确定是一种在底部具有强烈支持的整理形态。
  当杯形形成后,短期的成交,便是杯柄的进化期。由杯柄范围随后突围,
并提供一个较强烈的上升趋势讯号。通常杯柄的回调越短暂,越形成上升趋势及加强突围。
当突围出现时,成交量明显是上升的。
  以上为例,在遇到A点的阻力位前,价格正在上升。不到六个月,杯的形态已形成,
而且相遇阻力位B点。价格随后徘徊在同一个交易价格约一个月,然后穿破阻力位,
确认了杯柄形。成交量也提供了一个委明确的指标,确认这图形的准确性。
因成交量在破位前后增加,代表出现大量买家。

杯柄形态是一个牛性的持续形态。如它的名字所示,这个形态有两个部分:

杯和柄。其中杯是在一段上涨后形成,看起来像个圆形底,当杯的部分完成后,

出现一段盘整行情,这就是柄。当柄这段盘整行情被突破后,价格将延续此前的上涨趋势。


1、趋势:作为一个持续形态,杯柄形态前的趋势为上升趋势。理想情况下,

这个上升趋势的时间为数月,还处于趋势早期。此前的上升趋势越成熟,

那么该持续形态的成功率越低。

2、杯:杯的形态应该为U型,看起来像个圆底。一个V型的底部对杯柄形态来说太急促了。

缓和的U型可以确认这个“杯子”是一个巩固阶段。完美的情况下,

“杯子”两边的高度相等,但是大部分情况并不这样。

3、杯高:理想情况下,杯子的深度为此前上升趋势的1/3回撤幅度,或者更少。

对于波动大的市场,这个回撤幅度可以为1/3到1/2。极端情况下,可以达到2/3。

4、柄:有时候,这个柄会以向下倾斜的旗形或者小三角形态出现,

有时候则只是一个简单的小幅回撤。柄回撤的幅度可以达到杯上涨高度的1/3,

最好不要超过这个幅度。柄回撤的幅度越小,该形态的牛性就越足,突破时表现得也越显著。

5、时间:杯子的形成时间可以为1到6个月,或者更长。柄的时间则为1-4周。

6、成交量:当柄突破时,应该有明显放大的成交量。

7、目标价:目标价可以为杯底部到杯右边波峰的距离。

与其它形态一样,最重要的是抓住形态的本质,而不是细节:

杯柄形态中的杯子是一个碗状的巩固阶段,而柄是一个小回撤,随后出现一个放量的突破。

下图案例出现了两个杯柄形态。

杯柄形态(Cup-with-a-handle) 是一种再上升趋势重显示买入信号的技术模型.
股价先由高位回落,然后再从低位反弹到高位,形成杯形,然后再由高位下跌后迅速反弹,
形成杯柄。这种策略基于O'NEIL创立的图形模式,大家可以参考<笑傲股市>一书.
通常杯子的底部应该有点园,看起来象U字,而非急拉的V形,这样就是一个注底的时间.
随后探底洗出一些投机者.所以再后面的上攻中,卖压不重.当然也有一些股票不做杯柄,
直接拉升,就是我们所说的圆弧底.

  我们在突破把手的时候的上升趋势运行时进场做多.但是就这种形态没有明确的出场点.
在<笑傲股市>一书中,O'NEIL没有给予一个如何处理失败的例子.
他只是说没有杯柄的杯子失败率比较高,同时指出,杯柄在构建中,
应该在绝对高点到杯底的整个形态的上半部,而且应该在200天平均线以上(就木羊个人理解,
在形态上半部,表示多方有利,空方无法把价格打到原有区域也就是这个过程
在股票市场中称为洗盘,
在200天平均线上基本相当年线,表示一个大的上升趋势,对于这种形态的一个限制).
另外,O'NEIL给予了另外一个限制,杯柄区域低点持续提升未必是好现象,日后创新高后,
突破的成功率不高,因为这种形态是上升的楔形,无法洗筹.
  
在示意图中,还有一个成交量的变化,这是我们需要注意的,当然在外汇市场中成交量
很难准确表示出来,
我们可以观察市场价格的跳动.  
  
下面是我从其他网站选取的一些杯子形态

99.gif (10.6 KB)
2008-9-14 18:06



“杯与杯把”价格形态属于一种重要的反转走势形态,它通常出现在一轮大幅上升之前,
它的形成过程是这样的,首先股价出现下跌,然后进入盘整,最后见底回升,
这样就产生了一个“杯”的形态,当完成这段回升走势之后,股价再度重演小幅下挫
与回升走势,
从而形成“杯把”的形态(参见例图1)。

图1.GIF (7.25 KB)
2008-9-14 18:09


在深入探讨“杯与杯把”这一交易技术以前,我们先来对这一形态本身进行剖析,
并介绍一下它为什么会这样出现,接下来我们将探讨如何使用成交量来作为一个
形态的确认指标,
并建议投资者在何处设置建仓和止损盘。

掌握这一形态
要想更好地了解“杯与杯把”的功能是如何体现出来的话,我们首先来分析一下这一形态在
不同的阶段其市场动力是如何变化的。当最初的下跌走势完成之后,
股票交易进入了一个相持的阶段,这是股票的抄底猎手开始进场博反弹,
而短线沽家和短线炒家也乐于在股价回升时卖出,最后多空双方均开始认同当前的价格水平,
导致股价处于窄幅波动状态。

例图1.显示的是典型的“杯与杯把”形态,首先股价出现下跌,然后是陷入盘整,接下来展开
回升走势,
最后完成回抽确认。

不过,这一平静的格局通常不会持续较长时间,激进的炒家就会开始买进,
试图在一个潜在的新一轮上升趋势来临之际强搭早班车,这样便产生了一个杯的右半部分,
当这一回升走势接近杯的左半部分的上方时,那些有幸在盘局或股价刚开始突破时就
抢得筹码的交易者开始获利回吐,同时那些在股价下跌以前就建立多仓的炒家也
迫不及待地匆忙平仓,
其结果便造就了杯把的诞生。
值得注意的是:依照推广这一形态的专家William O'Neil的观点,最佳的“杯与杯把”候选目标应当
是那些已经做好强劲上升准备的股票,尤其是有可能价格翻倍的品种,这就意味着杯的左半部分
实际上已经出现过较大幅度的调整了。

这一形态形成的周期与幅度

一个“杯与杯把”形态的形成到底需要多长时间是值得探讨的,令人欣慰的是,
不论形成周期的长短,这一形态都有良好的表现。我们觉得,一个标准的日线图“杯与杯把”形态,
其下跌阶段(杯的左半部分)应历时二至三周,其底部阶段(杯的底部)应持续三至六周,
其回升阶段(杯的右半部分)应需要二至三周,最后的杯把阶段应有一至二周的时间。
假如还有其它理由令我们决定持有这一股票的话,我们也会考虑形成周期较长或较短的形态。
与此相关的是,杯的深度也是具有争议性的,我们通常认为,
一个标准杯的底部至少要比杯的左半部分高点要低20%,但不应超过40%,
例如,若杯的左半部分高点为100美元的话,则杯的底部应当处于60美元(低20%)至
80美元(低40%)之间。
另外,整个市场的状况也会影响这一形态的标准深度,在通常情况下,
我们倾向于在牛市中寻找回落幅度不大的“杯与杯把”形态,在熊市或深幅调整市中寻找
回落幅度较深的“杯与杯把”形态,股票的表现通常受制于整个市场的平均水平。

杯把
虽然我们对于这一形态的绝大多数构成要素保持相当的弹性,但对于杯把的构成却持
更为严格的标准,基本上,我们会将杯把形态的右半部分视作一次回抽的过程,
这将意味着股价的回调幅度将局限在5~15%之间,有些交易者会比照杯的右半部分的
深度来量度杯把,
若按照这一标准,我们将会放弃那些杯把回调杯的右半部分幅度30%以上的相关形态
(参见例图2),
若杯把回调幅度过深,则不仅会断送一轮大型的上升行情,而且还有可能演变成新一轮
下跌趋势的起点。
例图2.显示的是杯把的深度,理想的模式为,(A)点所对应的杯把部分所回抽的深度
不应超过该股当前高点的5 ~ 15%或不超过杯底以来升幅的30%,跌幅过大的杯
把将破坏这一形态,
甚至有可能演变成新一轮的下跌趋势。

成交量
虽然成交量并非这一形态构成的必备要素,但若一个“杯与杯把”形态中含有一个带有类似于杯
与杯把形态的成交量指标会比没有好得多。理想的模式是当杯的左半部分开始形成时,
成交量也同步作戏剧性的增长,表明交易者开始恐慌地抛售手中的股票,而在杯的底部
成交量反而减少,
说明交易者开始认同当前的价格水平,市场陷入盘局状态。
在杯的右半部分形成阶段,一旦出现向上突破的走势,成交量又会再度出现增长的势头,
为持续的上升提供能量,最后,在杯把形成阶段股价出现获利回吐时,成交量开始出现萎缩,
在这一阶段若出现巨大的成交量,就要警惕这决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获利回吐了,
而是有可能出现新一轮的下跌。
虽然成交量指标有助于“杯与杯把”形态的确认,但价格形态本身更为重要,
由于成交量不会完全与价格走势亦步亦趋,因此不应简单地靠成交量来定义一个“杯与
杯把”形态。

例图3. 作为一种理想的模式,在价格的走势中成交量理应与“杯与杯把”形态如影随形,
不过需要留意的是,在杯的中部成交量是如何减少的,而在杯底(A)点展开突破走势时是
如何增加的,
以及在营造杯把期间又是如何减少的。

依据这一形态进行交易

因为这一形态的右半部分之后将会出现回抽,因此我们倾向于按照回抽的走势来进行交易,
一旦确认“杯与杯把”形态,就可以在略高于当前的股价水平之上建立头寸,
例如在2天或3天的最高点之上建仓。当完成建仓操作后,我们还必须在不低于杯把底部的
位置设置止损盘,
这样就能够确保一旦杯把形态失效,所引发的损失被限定在一个较低的水平。

例图4,所显示的是建仓和止损盘的设置,当股价突破当前的高点后才建仓,
这时该股票已经重纳升轨,此时建仓实为顺水推舟,假如股价跌破杯把的低点将宣告
这一形态失效,
此时在贴近杯把底部的下放设置止损盘可以将损失降至最低。

例图5至例图7提供了一些有关“杯与杯把”形态的补充例子,从过去的市场上升过程中去寻找
这一形态是尽快掌握这一形态的有效途径,这样一来,你就会发现有许多大幅上升的股价走势,
在其启动之初总能够找到“杯与杯把”这一形态。

TRADINGMARKETS.COM也提供了每隔两周更新一次的具有典型“杯与杯把”形态的
股票清单。

例图5.为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Dow Jones Industrial Average (DJIA)的日线图走势,
注意其中较小的“杯与杯把”形态实际上只是另一个更大的“杯与杯把”形态的组成部分而已。

例图6. 为Sanmina Corp (SANM)股票的日线图走势,科技股经常成为上佳的“杯与杯把”形态的候选品种,
原因是投资者总是更乐于追捧这类股票。

图6.GIF (7.8 KB)
2008-9-14 18:19


例图7.为United Technologies (UTX)股票的日线图走势,注意其杯把部分的回抽恰到好处,
仅仅数日即宣告完成。

Tuesday, June 14, 2011

How An IPO Is Valued

http://www.investopedia.com/articles/financial-theory/11/how-an-ipo-is-valued.asp?utm_source=feedburner&utm_medium=feed&utm_campaign=Feed%3A+stockinvesting+%28Investopedia.com+Headlines%29#axzz1PEexd5vO

An initial public offering (IPO) is the process by which a private company becomes publicly traded on a stock exchange. Once a company is public, it is owned by the shareholders who purchase the company's stock when it is put on the market.

For many investors, the only real exposure they have to the IPO process occurs a few weeks prior to the IPO, when media sources inform the public. How a company gets valued at a particular share price is relatively unknown, except to the investment bankers involved and those serious investors who are willing to pour over registration documents for a glimpse at the company's financials. This article will look at what investors need to know about the IPO valuation process. (For more, see The Ups And Downs Of Initial Public Offerings.)

TUTORIAL: IPO Basics: Introduction

Quantitative Components of IPO Valuation
Like any sales effort, a successful sale hinges on the demand for the product you are selling - a strong demand for the company will lead to a higher IPO price. Strong demand does not mean the company is more valuable - rather, the company will have a higher valuation. In practice, this distinction is important. Two identical companies may have very different IPO valuations merely because of the timing of the IPO as compared to market demand. An extreme example is the massive valuations of IPOs at the peak of the tech compared to similar (and even superior) tech IPOs since that time. The companies that went through IPOs at the peak received much higher valuations - and consequently much more investment capital - merely because they sold when demand was high. (Find out how companies can save or boost their public offering price with these options. For more, see Greenshoe Options: An IPO's Best Friend.)

Another aspect of IPO valuation is industry comparables. If the IPO candidate is in a field that already has comparable publicly traded companies, the IPO valuation may be linked to the valuation multiples being assigned to competitors. The rationale is that investors will be willing to pay a similar amount for a new company in the industry as they are currently paying for existing companies.

In addition to viewing comparables, an IPO valuation depends heavily on the company's future growth projections. Growth is a significant part of value creation and the primary motive behind an IPO is to raise more capital to fund further growth. The successful sale of an IPO often depends on the company's plans and projections for aggressive future growth.

Qualitative Components of IPO Valuation
Some of the factors that play a large role in an IPO valuation are not based on numbers or financial projections. Qualitative elements that make up a company's story can be as powerful - or even more powerful - as the revenue projections and financials. A company may have a new product or service that will change the way we do things, or it may be on the cutting edge of a whole new business model. Again, it is worth recalling the hype over internet stocks back in the 1990s. Companies that promoted new and exciting technologies were given multi-billion-dollar valuations, despite have little or no revenues. Similarly, companies undergoing an IPO can bulk up their story by adding industry veterans and consultants to their payroll, giving the appearance of a growing business with experienced management.

Herein rests a harsh truth about IPOs; sometimes, the actual fundamentals of the business take a back seat to the marketability of the business. It is important for IPO investors to have a firm understanding of the facts and risks involved in the process, and not be distracted by a flashy back story. (For more, see A Look At Primary And Secondary Markets.)

Facts and Risks of IPOs
The first goal of an IPO is to sell the pre-determined number of shares being issued to the public at the best possible price. This means that very few IPOs come to market when the appetite for stocks is low - that is, when stocks are cheap. When equities are undervalued, the likelihood of an IPO getting priced at the high end of the range is very slim. So, before investing in any IPO, understand that investment bankers promote them during times when demand for stocks is favorable. When demand is strong and prices are high, there is a greater risk of an IPOs hype outstripping its fundamentals. This is great for the company raising capital, but not so good for the investors who are buying shares. (IPOs have many unique risks that make them different from the average stock. For more, see The Murky Waters Of The IPO Market.)

The IPO market basically died during the 2009-2010 recession because stock valuations were low across the market. IPO stocks couldn't justify a high offering valuation when existing stocks were trading in value territory, so most chose not to test the market.

Bottom Line
Valuing an IPO is no different than valuing an existing public company. Consider the cash flows, balance sheet and profitability of the business in relation to the price paid for the company. Sure, future growth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value creation, but overpaying for that growth is an easy way to lose money in investing. (For related reading, see Investing In IPO ETFs.)



Read more: http://www.investopedia.com/articles/financial-theory/11/how-an-ipo-is-valued.asp?utm_source=feedburner&utm_medium=feed&utm_campaign=Feed%3A+stockinvesting+%28Investopedia.com+Headlines%29#ixzz1PEfjILRD

Wednesday, June 8, 2011

畢老林 投資者日記 2010年10月7日一個股市淡友黃金好友的「獨白」


畢者推介
■日本央行為全球量化寬鬆第二擊揭開序幕,湧入亞洲的游資勢必更加澎湃,把資產價格進一步推高。面對熱得燙手的樓市及升勢漸見凌厲的港股,投資者該如何選擇?詳見30頁「冷熱財庫」 。
■所謂見微知著,要洞察香港經濟前景,社會面貌乃至政府管治,用不着花時間研究《施政報告》的內容,單憑標題便可見一斑。羅耕在本頁的「財經DNA」從標題看思維。
■散戶投資者常常被譏諷貪心膽小又短視,往往「贏粒糖,輸間廠」。卻其實,與「印印腳」淨袋管理費及掌握一手資料的機構投資者比較,散戶「急於求成」只是自知其短的理性行為。39頁「天奧共盈」為散戶平反。
10 月6日,周三。隔晚美股顯著上升,日本央行搶閘推出進一步的量化寬鬆(QE)貨幣政策,市場憧憬聯儲局下一次議息時將落實次輪量寬(QE2),加上美國服 務業指數升幅勝預期,推動大市升至五個月高位。道指收市上揚1.8%,納指更急漲2.4%,標普500指數則上升2.1%。受外圍股市升勢帶動,港股裂口 高開367點,企於23000點關口之上,惟未能進一步攀升,恒指收市仍連漲三個交易日,上揚241點或1.1%,收報22880點,再創十個多月高位, 成交金額進一步增至超過1000億元。國企指數高收89點或0.7%,收報12772點。期指上漲220點,收報22920點,高水40點。
環球股市見家鄉未?
港 股勇創高峰,投資者很自然會問,究竟「返到家鄉未」?從附圖可見,全球二十二個主要股市中,墨西哥已率先收復失地,與2007至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前 相比倒升3%。其他表現較佳的股市,即差距在一成以內的,有「金磚四國」的兩個代表印度及巴西,以及馬來西亞及南韓。美股跟港股不相伯仲,與金融危機前比 較,仍有近三成的差距。「金磚四國」另外兩個成員中國及俄羅斯,分別還差56%及38%才見「家鄉」,差印度及巴西幾條街。



美 元價持續疲弱,兌歐羅跌至八個月低位,造1.38美元兌1歐羅水平,美指數亦跌至77.698的九個月低位。受美元弱勢支持,隔晚紐約期金再創歷史新高, 每盎斯造1342.6美元,收報1340.3美元,急升23.5美元。在亞洲交易時段,現貨金繼續造好,徘徊於每盎斯1347美元水平。
在 美日歐鬥印銀紙下,金、油、股、債各自各精彩,叫人小心,一定又給人罵。老畢早前提過,以淡見稱的著名分析師,包括法興常有灼見的Dylan Grice和Albert Edwards,最近有點兒「反常」,在致客戶通訊中頗有為看淡股市自辯之意,英文叫defensive是也。前美林大淡友David Rosenberg也許給人罵得多,在一篇近作中更動了真氣,其「辯辭」實際上就等於說:「錯過股市反彈(反正已近尾聲?)何足道哉,S&P過去 一年跑得贏金嗎?債又如何,我不是早就叫人一手揸金,一手買債嗎?」
淡友心態患得患失
作為股市淡友,Rosie的「獨白」未免力竭聲嘶得有點失儀,頗欠君子之風,但他確曾建議投資者在通脹通縮未有定論之際金債齊買,此君對批評者的反駁,並不強辭奪理。
然 而,並非所有股市淡友都像Rosie一樣看好黃金,「末日博士」魯賓尼(Nouriel Roubini)就是一例。壇友竹本君在《信博》上貼了一文,謂去年中以來每被問及「有無財路」,必應之曰:「揸金。」可是,發問者全皆不以為然。由此可 見,不管向竹本君求教的是猶如魯賓尼般對經濟、市場看法十年如一日的「淡精」,還是天性樂觀的投行股票分析員,說到黃金,同樣甚有保留。可是,金價愈是上 升,沒有黃金在手的人便愈是要問,這種心態跟看着股市天天上升卻無貨在手者一樣,你不會知道他們那麼在意別人怎樣看金市股市,到底是希望金股一瀉如注,好 讓自己有機會趁低吸納,還是純因手上無貨,跌市會令自己在心理上舒服一點。
銅幣的兩面
在中央銀行加碼印鈔下,資產升勢火上添油,股市淡友/黃金好友,要為看淡股市辯護;黃金淡友/股市好友,則要為看淡金價自圓其說;什麼也淡者如魯賓尼,則只能以不變應萬變,直至歷史證明他們的看法正確。
老畢並非大行分析員,毋須像Dylan Grice或David Rosenberg那樣,為曾經作過的建議向客戶交代,說得不對,頂多給讀者罵兩句嘲笑一番,如此而已;是以,老畢大可告訴你,在下是黃金好友/股市淡友。
聯 儲局量寬,其實是一個銅幣的兩面,QE背後就是dollar debasement,市場上所有資產都因為盛傳美國即將推出第二輪QE而升個不亦樂乎;那就是說,資產估值跟經濟好壞、盈利興衰、現金流變動以至任何基 本因素皆無關,推高資產價值最大的動力來自dollar debasement。
隨着投資者預期美國經濟一有風吹草動,增長動力減 弱,聯儲局便會以QE力挽狂瀾,股市預先反映這個因素,意味聯儲局每一輪QE所創造出來的流動性,都要比上一輪多,否則便無法支持早就將QE預期反映在價 格內的估值水平。換句話說,量寬力度只要稍低於市場想像,股市升勢便無以為繼。
從第一輪QE可見,聯儲局創造出來的流動性並未令經濟顯著受惠,美國失業率仍然接近10%,GDP增長率在第二季回落至只有1.7%,真正得益的只有資產市場。
以下是一條方程式,可供大家參考:more QE = more misallocation of resources = more need for QE = more dollar debasement。
金價近期升得的確有點過分,但歸根結柢,黃金「泡沫」是誰製造出來的?
航運股追落後
本港部分股份追落後,反映運費走勢的波羅的海乾散貨指數(BDI)隔晚大幅上升3.7%,收報2569點,刺激航運股追落後。中國遠洋(1919)大升近6%,中海集運(2866)及太平洋航運(2343)齊齊抽升超過5%,東方海外(316)上揚近4%,中外運航運(368)上升超過3%,中海發展(1138)進賬近3%,唯獨新上市的海豐國際(1308)「潛水」,收報4.53元,較招股價4.78元低約5.2%。本港收租股亦起動,恒隆地產(101)上漲4.6%,太古(019)錄得近3%升幅,希慎(014)上升2.2%,而九倉(004)則高收近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