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November 18, 2011

麻县巴冬至红桥一带大马“第二道”水源 清甜甘蔗大赚新币

  • 在巴冬至红桥地区,这片土壤肥沃、阳光充足的宝地上,共有约20家大型甘蔗园,写下甘蔗天堂的雅号。
1 of 5
众所周知,新加坡的食用水是由柔佛供应过去的。
那么,主要供销该国的“甘蔗水”,又从哪里来呢?
答案就是位于柔佛州麻县巴冬至红桥一带的“甘蔗天堂”。
《南洋商报》特派记者深入“甘蔗天堂”采访,发现当地不论是什么种族或籍贯,几乎家家户户都在种甘蔗,甘蔗在这里犹如天之骄子,长得壮硕肥美,蔗园一片金黄。
在这片沃土上、更有约20片大型甘蔗园,总占地达逾百亩以上,从70年代开始,大量生产甘蔗,为新加坡提供另一类“水源”,赚入大量新币。
一名半辈子从事种植甘蔗业的“甘蔗达人”施明利,与读者分享“甘蔗的故事”……
“甘蔗达人”施明利 半辈子忙得“甜蜜蜜”
半辈子都在务农的施明利是当地知名的“甘蔗达人”,30多年以来,他日日为出口甘蔗到新加坡而忙,多年下来,就如其他的种植者一样,赚入了不少的外汇。
早在1975年,施明利便子承父业,开始大事种植甘蔗,并把甘蔗外销出口至新加坡,当时,西马只有芙蓉、新山和红桥约四组人从事出口甘蔗到新加坡。
在70年代,每支甘蔗售价是80仙,一包50公斤的甘蔗才40多令吉,园主没有工人短缺问题,肯入芭地务农的本地工人也不在少数。
辉煌期每日出口8吨
到了80和90年代,巴冬到红桥一带开始发起大规模种植甘蔗的风潮,越来越多园主开辟平原,盛产甘蔗出口到新加坡去,使这个农业也随之步入稳健的茁壮期。
到了2006年,新加坡卫生部要求甘蔗出口商需加工入箱,并要获得大马卫生部的出口准证后,才能继续交易。
在这个时候,西马共有约八组人在从事出口甘蔗生意,竞争一下子变得激烈起来,费用也顿时增加,一箱子的加工甘蔗成本已高达三令吉多,后来有人开始抬高价钱,同时又有人低价
贱卖,令这门生意趋向恶性竞争。
2004年是甘蔗种植业的辉煌期,那时候,每天施明利可出口多达8吨重的甘蔗到新加坡分销,然而,种种因素导致他们的供应下跌,今年,施家的甘蔗出口量已经减半,剩下4吨而
已。
好地好水才有好蔗
要发展甘蔗种植业,就必须先花心思觅得一片适当的园地,最好是一大片平地,并靠近大沟边,以方便在炎夏时灌溉用途。
施明利指出,只有水分充足和白黑混合泥质的土地,才是种植甘蔗的最佳土地。
甘蔗不能种植在沼泽地,更不能种植在容易积水的地段,否则,一旦雨量过剩,苦心栽种的一亩亩甘蔗园,将会因为积水而沦为泽国,令甘蔗变质。
施明利说,只要找到一块平原好地,又靠近大沟旁,就能开始清理芭地、开沟、聘请工友、开洞、找蔗苗,然后进行种植工作。
待甘蔗长至八个月大,就能陆续展开收割工作,工人必须为甘蔗加工,包括刨皮、去结眼,然后砍成每21寸一段包装起来,出口至新加坡。
9月大甘蔗最肥美
不说不知,9个月大的甘蔗原来是最优质的,在蔗身已经完全成熟下,绞出来的甘蔗水将特别清香、甘甜,惟一旦甘蔗长至12个月大,蔗身就会慢慢干枯,不再适合继续饮用。
新鲜的甘蔗必须在砍下的三天内绞汁,否则,蔗水就会变质,发出酸味,失去了天然的果香和甘甜。
相信不少人心中都有疑问,为什么有时候蔗身会出现血红的丝迹,看起来就像甘蔗受伤了在流血一般,血淋淋的令人望而生畏。
原来,那是因为甘蔗的糖类物质被虫咬或在砍伐时受损,在接触到了空气后,糖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因此就显示红色,这与其它含糖物质的蔬果一样,就如苹果在切开后不久,其表
面也会因氧化而变红,只是苹果含糖少,因此不是特别红而已。
甘蔗如果变红,变酸就不能吃了,因为内含霉菌(黄曲霉素),可能会造成肝癌。
施肥有学问 最怕遇雨季
种甘蔗讲究手法,只有按部就班的照顾,才能长出壮硕和修长的蔗身。
施明利对甘蔗种植侃侃而谈,他说,种甘蔗的首一个月功夫不多,除了按时喷射农药灭虫,真正的忙碌是在种下幼苗的一个月后开始。
他说,甘蔗的施肥工作也是一门学问,得过选择肥料这关,甘蔗切忌不能采用鸡粪肥,以免在蔗身长至6个月大时,一旦遇上雨季,甘蔗头部就会开始引起虫患,蔗皮也会因此软化,
整棵甘蔗将因此变质,蔗水则将变成黑色的差质量蔗汁。
当幼苗茁壮成长时,工人必须清除幼苗周边的杂草,然后在种植幼苗的洞口进行填土工作,让幼苗吸收足够的养分。
定期拔叶
三周后,工人需开始施肥,接着每六周施肥一次,在三个月后,肥料数量必须增加,直到五个月后,蔗身长得够肥硕,才能停止施肥。
另外,在蔗身长到三至四个月大时,工人就必须开始为树身拔叶子,并视情况再次填土,工人需每10天至14天拔一次叶子,待七个月后,就转为每周清除枝叶,只有清除多余的蔗
叶,阳光才能直接照射下来,让蔗身吸收后慢慢变黄,直至成熟为止。
年纪渐大被逼转型 甘蔗水永远“有得做”
50岁的施明利种植甘蔗已37年,是甘蔗陪伴着他长大,是他走过了红桥地区数十年来的甘蔗发展期。
1975年,施明利的家族早已洞见甘蔗业的潜能,开辟平原种植甘蔗,当时,他不过是个十三、四岁的少年,成天跟着爸爸在甘蔗园里劳作,因而对甘蔗产生了好奇心,后来也渐渐接手了父亲甘蔗种植业。
“甘蔗种植业是一份24小时不停不歇的行业,一年中只休息年初一,年初二就要开工,大家赚的都是血汗钱。”
转种高回酬种植业
他说,在70年代,他本拥有10多亩的甘蔗园,在80年代,增至20多亩,到了2004年,他的甘蔗园扩大至30亩地,那是他的事业巅峰期。
“然而,因为种种因素,目前,我发展了其他的种植业,甘蔗园只剩下不足10亩大,我的年纪也渐渐大了,我的孩子们都有自己的想法和方向,因此,我考虑慢慢放下甘蔗业,转而种
植其他水果或高回酬的种植业。”
虽然如此,施明利强调,若有工人,这个行业还是可以继续做下去的,甘蔗汁是天然饮品,绝对不会被淘汰。
人力不足“天堂”变色
甘蔗是禾本科(Graminaceae)草本植物,不但产量高,收益也大,平均一亩园地,就可种出2000至2500棵甘蔗,若收成理想的话,一次的收割工作即可带来8000至1万支AA级的甘蔗。
每棵甘蔗的平均寿命是三年,三年中,共有五次的收割期,然而,由于种种因素,这个种植业无可避免的面对了产量逐渐减少的问题。
施明利说,在红桥至巴冬地区,一些园主因长期面对工人不足的问题,有者早已开始收起甘蔗园,改种油棕,以赚取更大的回酬。
除了工人问题,园主也因苦无接班人而选择退休,无人接管的农地也因此搁置,令土壤肥沃的平地越发减少,诚为可惜。
“甘蔗天堂”4怕
1·人力不足
施明利说,在70年代,工人的劳资每天只有约12至13令吉,90年代升至16令吉,而在2011年的今天,工人的工资飙涨至28令吉上下,由于收割油棕的工作每天可获取40至50令
吉,造成蔗园工人纷纷求去,不出十年,相信“天堂”都会失色。
2·风灾
甘蔗最怕就是在长至三尺高左右时遇上风灾来袭,一旦蔗身被风吹弯,原本的AA蔗就会降级变成B蔗,令园主面对损失。
3·滞销
甘蔗的产量有起有落,一旦遇上各地产量大丰收,甘蔗供过于求,又或者遇上雨季,市场上对甘蔗汁的需求量剧减时,出口商就会面对甘蔗滞销的情况。
4·售价
由于种植成本高涨,甘蔗的价格却漂浮不定,甚至大起大落,令市场小贩大皱眉头,纷纷转换跑道售卖其他饮料,影响新加坡市场对甘蔗的需求量。
甘蔗分5级
甘蔗可分为AA、A、B、C和D五个级别,其中AA和A级蔗是供出口用途,其余则是供应本地和工厂加工。
在70年代,每支甘蔗约80仙;1992年升至1令吉40仙;96年1令吉70仙;2004年则是每支3令吉;2005年至2011年初又掉回1令吉50仙左右。
到了2011年7月开始,甘蔗售价再次反弹,每支售价去到2令吉40仙左右。
独家报道:吴思慧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