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October 30, 2012

资产泡沫之澳洲故事

2012年10月28日 13:03   
文 / xiaopi

历史总在重复自己,第一次重复是悲剧,第二次是闹剧。——卡尔·马克思

谢国忠在财新的一篇文章里引用了马克思的这句话,他写到:

资产泡沫的故事总是一遍又一遍的上演,嘲讽着人类的无知。人们总是愿意抛开逻辑,寄希望于流动性可以毫无代价地创造一个好时代,让自己一夜暴富。当泡沫破灭时,他们就开始责怪其他人,比如央行没有及时加息、政府没有适时紧缩、做空者或其他人制造了恐慌。接着,他们开始寻求帮助,即使连他们自己也明白这种救助最终只会让事情更糟。

同样的戏码在澳大利亚的泡沫破裂的时候会再度上演。

口水战

澳大利亚是另一个西班牙。

是的,不依不挠的Andy又开始抨击澳大利亚了。双方在7月份就有过一场口水仗,谢国忠曾在CNBC的节目上将澳大利亚比作危机前的西班牙,谢的逻辑是:

澳大利亚矿业泡沫的破裂可能造成灾难性的后果。 过去十年,部分澳大利亚城市的房价每年上涨近10%,带动了一轮以房屋估值为基础的融资潮。自2006年以来,澳大利亚的家庭债务一直在可支配收入的150%附近。

随着全球商品价格下跌,采矿业跟着遭殃,澳大利亚的房地产泡沫将会破灭。

地产崩盘将拖垮澳大利亚的银行体系,这跟西班牙经历的相似。西班牙的经济危机由房地房崩盘引发,为国内银行业留下了数十亿欧元的坏帐。

这引发了澳大利亚财长Swan的激烈反击,后者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太荒谬了。澳大利亚的经济基本面非常强健。我们的GDP年化增长率是4%,今年及明年的经济增速比其他任何一个发达国家都要快。看看我们的基本面,2012至2013年我们的预算将回复到盈余状况,低失业率,强劲地创造就业,各种资源的投资创新高——约5000亿美元。谢国忠是居住在哪个星球?

除了财政状况良好以外,澳大利亚还有降息的弹性,公共债务占GDP比例仅8.9%,当然可以确保经济经受外部需求下滑的冲击。

谢国忠则说:
在危机之前,西班牙政府的财政收支也处于盈余状态。地产泡沫破灭以前,西班牙政府处于盈余状态,经济也非常强劲,但已经开始失去竞争力,而这正是今日澳大利亚所面临的情况。

泡沫之上的泡沫

如此多的资本流入使得澳大利亚的货币体系膨胀起来,创造了一个宽松的信贷环境。这是地产和消费繁荣背后的因素。如果这种资本流入是一场泡沫,那澳大利亚的地产市场必然也是泡沫。当资本流入趋势逆转后,这个泡沫就会破灭。

正如谢国忠所言,澳大利亚过去十年的增长是如此的美妙:

澳大利亚的名义GDP在过去十年里翻番,澳元兑美元的汇率也翻了一倍。因此,澳洲的人均收入远高于美欧。澳洲的房价是发达国家中最高的。澳洲主要出口产品铁矿石最高时升值超过10倍。对澳洲矿业的外国投资在其中起了重要作用,资金的不断流入使得澳元始终强势,尽管其经常账户存在赤字且通胀也高于其他国家。强势澳元吸引了中日的个人投资者的资本。金融市场带来的财富效应使得澳大利亚在近期铁矿石价格大跌的时候仍然得以保持强劲增长。而由于矿业投资的长周期性,这种资金流入也相对稳定。

....

澳大利亚的经济则很可能是一个建立在中国过度投资泡沫之上的泡沫。后者的泡沫破灭迟早也会给前者带来同样的结果。许多矿业投资者如今强烈的期望中国很快会再次启动类似08年的刺激措施,这就是铁矿石近期反弹40%的原因。抄底的投机者涌入市场下注中国会在大会前后启动刺激政策。

矿业繁荣

矿业在历史上一直是一个波动性很大的行业。根源在于矿业投资的长期性。当需求推高矿产品价格,供给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做出反应。因此,价格在需求高涨的初期会走的非常高。令人咋舌的利润吸引各色人等涌入行业在新的矿产上投机,供给持续快速增长,这将行业拖入萧条,对背后的融资者也产生巨大影响。
谢国忠对如此描述矿产行业的特性:

随着像铁矿石这样的矿产价格飙升,巨额的利润吸引了全球的淘金者。无数投资者涌入非洲丛林和蒙古草原淘金。即使这些投资的风险非常高,金钱的魅力仍然让这些投资者无所畏惧。遗憾的是,当这些投资开始产出之际,这种利润率就开始消失了。大部分的淘金故事都是如此收尾。

澳洲的故事同样如此:

市场从十年前的不相信中国的增长股市变成如今的坚信此前的业绩将永远维持下去。尤其,当中国2008年的大规模刺激让投机者坚信当衰退再度来临时,中国还会扮演救世主。在需求疲软、价格崩溃之际,对于需求和价格会反弹的看法是强烈的让人惊讶。这就是为何许多新项目仍然在寻求融资的原因。

2008年本应成为这轮繁荣周期的尾声。中国的刺激计划让市场有了其他的想法。中国在2009-10年的需求复苏完全是政府一手促成。它在本就过剩的产能上又堆积了更多的产能。这只不过推迟了难以避免的调整并且放大了这种调整的规模。如今经济正在为过去的错误买单。但矿业仍然坚信并鼓吹2008年的故事会重演。

谢的文章提供了澳大利亚矿业融资的生动细节:

澳大利亚拥有充满活力的为矿产开发融资的市场。任何拥有未开发区域所有权的人都可以以仙股的方式上市。最初的融资用于覆盖勘探成本。如果勘探无果,股票的价值就归零。如果勘探有好的消息,那么股票的价格就会飙升。企业随后可以融到更多的钱来支持进一步的开发。到了有明确的矿产证据时,公司就会被出售给必和必拓或力拓这样的巨头。这个市场在激励矿产开发和分散风险方面非常有效。这点燃了“淘金梦”。

而如今,已有太多的资金流入了矿业,投资者们不愿离开,而是希望市场会反弹。这就是澳大利亚矿业繁荣背后的故事。

银行膨胀

过去5年里,金融市场的发展模式如出一辙。危机从边缘市场开始萌芽,随后沿着链条向上蔓延。

Dan Denning如此描述危机:

在2006年,美国的非银行贷款机构首先陷入危机。2007年轮到了抵押贷款机构。接着在2008年是高杠杆的投资银行。最后在2009年轮到了大银行。

同样的模式也在欧洲上演,只是有一些小区别。冰岛、爱尔兰和西班牙存在房地产市场泡沫。但在希腊,则是低利率带来的国债泡沫。在所有的危机中,债务危机都是首先打击了边缘市场,随后向纵深蔓延。

澳大利亚看起来避免了这种命运。那些边缘玩家,比如非银行金融机构或者消失或者被四大行所吞并。在抵押贷款市场,贷款风险集中在四大行身上,即国民银行(NAB)、联邦银行(Commonwealth Bank)、澳新银行(ANZ)以及西太平洋银行(Westpac)。这四家银行的总贷款金额达到1.4万亿美元,占到了整个市场的78%。然而如今澳洲的银行业较金融危机刚刚开始时竞争度更少且在房贷市场的系统风险更高。从风险角度看,事情可能变的更加糟糕而非更好。澳洲的银行变的愈发“大而不能倒”。

当然,只要房价永不下跌,房贷就是很好的投资,这一切都不是问题。澳洲银行近期的财报仍然亮眼。

乘数效应

当泡沫膨胀时,如同雪球一样越滚越大。而同样的事情也会发生在泡沫破裂的时候。当一国的货币在升值时,对该国资产的需求会很强劲。强劲的资产市场孕育了信贷驱动的消费。澳大利亚拥有高度发达的资本市场。随之而来的乘数效应在泡沫膨胀时非常有效。债务在经济的每个角落堆积,创造性的财务处理被用来粉饰银行的资产负债表。这让澳大利亚成为发达国家中净外债最高的国家。



在泡沫破裂时,人们开始意识到他们不能永远这么花借来的钱,且银行账面上的资产并不如看上去这么值钱。2008年美国发生的事会在2013年的澳大利亚重演。澳大利亚可能遭受全面的金融危机。

谢国忠认为:
任何海外资金推动的资产泡沫都会在资金流向逆转时破灭。这将导致货币体系收缩。随着央行用新钱替代流出的资金,澳元贬值,这将使持有澳元存款的亚洲个人投资者受损。资产市场将随紧缩政策和资本外逃下跌,这将吓走更多的海外资本。新的均衡将在更大的澳元和资产价格上获得。在新的均衡中,澳元的币值或只有峰值的一半。

危机的触发点可能是一系列矿产项目未能获得国际资本市场的融资。其投资者被迫退出。资本流入的减少使得经常项目赤字更难融资。当然,铁矿石价格走低也会增加经常账户赤字。这将导致澳元开始贬值趋势。这一趋势将加速其他资本的外流。

判断泡沫破灭的时点是一门艺术。我大胆猜测这将在2013年发生。全球经济正在下滑。大环境让金融市场更加艰难。当中国未能在6个月内出台刺激措施时,许多矿业投资者将退出。

而此前高盛首席外汇策略分析师Thomas Stolper表示,澳元被高估了约20%,在国内经济放缓及大宗商品价格面临下行压力之际,澳元汇率有可能大幅回调。他还将“卖出澳元买入欧元”称为“世纪最佳交易策略”。

澳元背离

然而,我们也发现,在煤炭和铁矿石价格下跌时,澳元依然强势。这种背离可能让谢国忠所预测的澳元贬值之路更加复杂化。


对于这种背离的解释主要有:

1. 根据澳洲央行资料,包括巴西和俄罗斯在内的23个国家的央行可能持有澳元做为外汇储备的一部分,央行购买澳元的行动为汇率提供了强力支撑。
2. 澳洲国债的需求强劲
3. 矿业项目的大笔投资

对于澳洲经济,正如其财长所言,澳大利亚政府及央行还有足够的空间对经济做出调整。澳大利亚央行在过去6个月三度降息,尽管如此,澳洲的基准利率仍然有3.25%,相比于欧美同行,澳大利亚央行还有充裕的货币政策刺激空间。而对于澳大利亚政府财政状况良好,有能力进行更多的财政刺激。

近期,澳大利亚还面对着一个坏消息,中国管道天然气进口的增加或将危胁澳洲千亿美元LNG项目。
本站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并非投资建议。
除非注明,本站文章均为原创或编译,转载请注明来源并加上本站链接。


相关文章:
澳元失宠 加元新西兰元得宠?
澳元强势背后的原因
铁矿石跌跌不休秀下限 澳大利亚预算恐亏100亿美元
澳元:从南太平洋比索到南太平洋瑞郎
澳大利亚一季度GDP环比上升1.3% 为预期两倍多 澳元直涨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