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09日 15:33
文 / 若离
史上最成功的魔鬼交易员是谁?有位笑傲金融界150多年的高人或堪当此冠名。他就是上图的这位J.P.摩根公司的创始人——约翰·皮尔庞特·摩根(John Pierpont Morgan,以下简称“约翰·摩根”)先生。
为什么时至今日还要请出老摩根来角逐这个封号?请看以下评比过程。
赢得“最成功魔鬼交易员”需要两个要件。第一得是“战绩”辉煌的魔鬼交易员。在金融界,仅达到这个要求就已经人才辈出,竞争激烈,近年不乏种子选手。比如:
自称因压力导致失控而让瑞银平白失去23亿美元的Kweku Adoboli。公诉人今年10月还在法庭上指控他一度亏损风险高达120亿美元。
最近被判入狱3年并赔偿法兴银行63亿美元损失的Jérôme Kerviel?他因这项高额罚金成为全球负债最高的个人,仅一项罚款就比高盛为了结次贷危机相关指控而支付的和解金高12倍。
如果再往前追溯一下历史,我们还会看到:
2002年,爱尔兰联合银行(Allied Irish Banks)的外汇交易员John Rusnak遭到指控,称他未授权交易导致银行损失7.5亿美元。
1996年,日本住友商社的首席期货交易员滨中泰男(Yasuo Hamanaka)使住友在当年赖以发家的铜交易上巨亏19亿美元。
1995年,英国最古老的商业银行Barings宣布破产,沦落到同年以1美元出售给荷兰国际集团(ING)的境地。这都要拜Nick Leeson从1992年起在衍生品交易中亏损13亿美元所赐。
上述魔鬼交易员固然能量巨大,不仅让自己的老东家伤元气,也能使业界都谈“魔”色变,有“搅得周天寒彻”的本事。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点:一旦造成重大损失,最终还是遭到起诉,难逃恢恢法网。
可是,当得起“成功”二字的,自然不能在铁窗里逞英雄,有没有人能既完成魔鬼交易,又逍遥法外扬名立万?
所谓世事无绝对,鉴于魔鬼交易员的基数不小,成功逃脱法律制裁的幸运儿当然存在。只不过,这对他们工作的银行来说是可耻的污点,在公开报道中应该会销声匿迹。但随着时间推移,我们终究可能得知迟来的真相。
而之所以还是认为约翰·摩根有望摘得“最成功魔鬼交易员”,是来自如今公之于众的记录。早在1857年,年仅20岁的富二代约翰·摩根靠老爸的关系在纽约的一家银行邓肯-谢尔曼公司(Duncan, Sherman, and Co.)做会计。那时,他就听见了未授权交易的“魔鬼”呼唤。
荣获1990年美国国家图书奖的《摩根财团》(House of Morgan: An American Banking Dynasty and the rise of American Finance)一书对此这样记载
金融恐慌的1857年,皮尔庞特开始在邓肯-谢尔曼工作。他工作后的早熟表现令人惊叹又不安。
1859年,在造访新奥尔良期间,他贸然涉足了一起未授权的投机交易,用公司的资金买下一船已经抵达口岸的巴西咖啡。当时这些咖啡还没有一个买家,皮尔庞特就开始了豪赌。他将整船货买下,再转手卖出,很快获利。
这第一个显示他极度自信的实证让邓肯-谢尔曼的那些老古董们惶恐不安。可能这次事件也成了这家公司拒绝皮尔庞特成为合伙人的依据。
约翰·摩根的这段往事在《四国演义》(The Tycoons: How Andrew Carnegie, John D. Rockefeller, Jay Gould, and J.P. Morgan Invented the American Supereconomy)一书中还有另一个版本:
有件事体现了皮尔蒙特独立的个性,多年后他自己还津津乐道。
那是在拜访新奥尔良的经商客户时,他发现有个咖啡豆生意的机会可以大赚一笔,就动用了邓肯-谢尔曼公司的贷款进了大批咖啡豆。
在如自己所料收到纽约邓肯-谢尔曼公司愤怒的电报以后,皮尔蒙特简短回电说,这批货已经卖光,利润可观,他正要把这笔款汇出去。
他后来说,这笔交易没有任何风险,因为他完全了解自己在做什么。
诚然,我们现在把“魔鬼交易员”的帽子扣给一位美国资本主义殿堂的传奇人物实在有失公平。
毕竟,约翰·摩根帮助建立了通用电气和美国钢铁这样的业内巨头。在整整一代人的岁月里,他就是华尔街只手遮天的上帝。1893年和1907年,他两次组织了美国政府的救助行动。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如果1875年那桩咖啡买卖一败涂地,也许摩根老先生只是美国金融史上的一个注脚而已。
最后,请允许我以约翰·摩根本人的一句名言为这场没有尽头的最成功魔鬼交易员评比暂做结语:只要你预计过,多怪的事都会发生。
本站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并非投资建议。
除非注明,本站文章均为原创或编译,转载请注明来源并加上本站链接。
相关文章:
瑞士调查全球12家银行操纵LIBOR与TIBOR
九问世界上负债最多的人
美国监管方披露全球九大银行“生前遗嘱”
本周十大另类热点分析
欧洲银行巨头为求平安大量存款全球央行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